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| 通知公示| 教学通知

关于2025年春季学期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报名的通知

  

为进一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学科研究能力的创新性人才,满足我校学生利用国际顶尖大学教育资源来拓展前沿学科知识、提升科研能力的需求,学校决定于2025年春季学期联合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,开设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。现通知如下:

一、   课程简介      

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由哈佛大学、麻省理工学院、斯坦福大学、牛津大学等世界著名院校的在职教授亲自在线授课。课程配备中方助教,协助外方教授对学生进行辅导,帮助学生接触并掌握前沿的学科知识和研究能力。课程中,教授将亲自参与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第二阶段深度科研实践。入选学生将在教授指导下合作完成独创性课题研究,并在论文答辩后获得教授5-7页学术推荐信。

二、   课程安排      

2025年春季学期开设约百门不同前沿学科方向课程。具体课程大纲、先修课要求、教授履历、上课时间等信息请点击下方链接进入课程查询页面: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(https://itstp.neoscholar.com/)培养计划

1.    第一阶段:科研基础训练课程,包括专业知识拓展课程,科研策略与论文写作课程两部分。

1)    专业知识拓展课程:2025春季学期共12周,由教授负责课纲与教学设计,全程采用英文直播授课,并配备助教直播课程进行深度讲解和答疑,本阶段主要为学生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和应用,并在结课时辅导学生产出一篇围绕科研实践的结课报告。    

2)    科研策略与论文写作课程:16课时,与专业知识拓展课程同步进行,学生可选择性参与。    

2.    第二阶段深度科研实践课程,教授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成果筛选优秀学生,可选择参与教授课题组的深度科研实践,共计11周,在教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指定课题的研究与论文写作工作。该阶段可能在国内或境外进行,一般是小班(约18人)上课。境外成本支出,包括境外课程费用、往返机票、食宿费用、签证、保险等。境外地点一般为欧美或亚洲。该阶段学生通过选拔自愿参加,跟教授面对面学习专业课程,进行科研实践,获得教授推荐信,优秀科研成果有机会在国际期刊或者会议期刊发表。

三、   课时及学习方式      

1.    第一阶段:    

1)    专业知识拓展课程自3月7日起正式上课,教授课每周一次,共32课时,全程在线直播,周末上课。此外,助教辅导课程,共计22课时,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上课,助教课不计入考勤;    

   2)    论文研究策略与写作课程,共计16课时,本模块由学生选择性参与,不做考核。

2.    第二阶段:科研实践课程,凡参与第一阶段的优秀学生,均可申请第二阶段课程,本阶段入选学生进入教授课题组,小班制研讨课,共11周,教授全程指导开题、设计、评审、答辩过程。    

四、   授课平台      

本课程均在授课平台授课和学习,可在线互动,在线作业和考试,在线辅导。平台开通双语字幕翻译功能,并支持视频回放。

五、   考核形式      

第一阶段考核形式为考勤、作业、期中考试,以及围绕科研实践的结课报告产出的评分。

六、   项目收获      

1.    第一阶段      

1)    学分:完整参与课程并成绩合格,授予2学分;    

2)    结课证书:成绩合格可获得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修学院颁发的双语结业证书;    

3)    成绩单:所有完成课程学生可获得由教授亲笔签字的成绩单;    

4)    结课报告:一篇围绕科研实践的结课报告。    

2.    第二阶段:学术论文,并推荐发表;成绩优秀者还将获得教授的推荐信。    

     

七、   费用      

第一阶段课程学习费用由学校承担,未能完成课程学习计划并中途退出,相关费用将由学生本人承担    

第二阶段费用由学生自行承担,可获得项目办奖学金,学费减免方式、具体金额将另行通知。

八、   报名要求      

1.    全日制在校本科生,大二、大三优先。

2.    在读期间无违纪行为,热爱祖国,遵纪守法,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,沟通交流能力强,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及公益活动。

3.    建议英文水平不低于四级 460分。    

九、   报名方式      

1.    扫问卷星二维码,填写个人信息报名。   

图片1.png

2.    报名后,开课方会将学生信息导入平台,大家可进行第一阶段的免费学习。

3.    报名截止时间:3月7

十、课程成绩及学分认定      

本次所学课程,如成绩合格,可认定通识选修课程模块2学分。

十、   联系方式:      

项目方联系人:李老师 18301261821(同微信)

教务处:谷老师 68982173    

     

教务处

202534    

分享到: